回归本源 信托业主动管理业务成转型重点

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对各类资管业务进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苹苹


  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对各类资管业务进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


  信托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短期内资管新规或对信托业造成一定的经营压力,但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并能促使信托业更好地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未来信托业向主动管理业务转型的步伐也将更加坚定。


  防范风险 新规更务实


  业界人士认为,此次资管新规的出台,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一脉相承,重点在于防范金融风险,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


  西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陈赤认为,资管新规对信托影响较大的内容:一是关于产品分类,这是资管新规中颇有“技术含量”的部分。资管新规在对资管产品进行清晰分类后,既针对同类产品确定了统一的监管标准,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施以不同的监管要求,从而实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结合的目标。二是将私募产品合格投资者的门槛大幅度提高。三是抑制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影子银行业务。四是明确禁止资金池业务。五是打破刚性兑付。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资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专家学者等均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从新公布的资管新规来看,监管部门充分考虑了这些提议,并作了相关修改。”陈赤对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进行净值化管理,对于以债权类资产投资为主的信托业影响颇大。如何对信托产品实施净值化管理一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根据新规规定,金融资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但对于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或者资产管理产品为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的产品,可以用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净值。


  “这意味着监管在出台政策时充分考量了来自各方的意见,操作性更强。”陈赤说。


  此外,也有信托机构人士指出,资管新规将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年底;对开放式公募、封闭式公募、分级私募和其他私募资管产品分别设定了不同的负债杠杆比例等条例,均是对各资管机构在实际操作性上所作的充分考虑。


  “相比之前的征求意见稿,资管新规的规定更细致,也规避了因防范风险可能导致产生的新风险。”某信托公司研究人士补充道。


  行业迎来刚性转型期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认为,资管新规的主题并没有发生改变——去通道、降杠杆、消除多层嵌套,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仍是重要的监管要求。作为以资产管理为主要功能定位的信托机构必须主动顺应监管导向。


  他表示,2018年信托业实际已经全面进入刚性转型期,这意味着信托公司业务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不可逆转。“今年注定会成为信托公司刚性转型元年,任何冲规模、做通道的动作都可能是踩红线的动作,靠通道业务为支撑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将成为过去。”


  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26.25万亿,去通道、去杠杆背景下的信托业面临着行业收入增长放缓、信托报酬率下滑的挑战。


  多位信托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信托资产规模的增速下滑或成现实。中短期来看,多位分析人士预计今年二季度信托业规模和增速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回落,甚至不排除出现断崖式的下滑。


  而在平安集团总经理兼平安信托董事长任汇川看来,资管新规对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是利好。对于行业而言,应该及时回归本源,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平安信托将专注主业,回归信托本源,去杠杆、去嵌套,积极开展创新型主动管理业务。”


  某信托公司研究员表示,转型路上,信托的战略规划、专业结构、人才梯队、风控流程等都面临新的问题,亟待信托公司解决。就转型方向与模式而言,邢成认为今后信托公司一定要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其中,标准化、基金化、净值化产品,以及以债市、股市、ABS等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作为基础资产的业务将成重点方向之一。此外,家族信托等本源业务也被多位业内人士提及,成为信托业当前最热衷的重点转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