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协会洪磊:资管产品不能隐含“刚性兑付”

11月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洪磊在第三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上表示,金融产品属性不明、风险不清是当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之一。资管产品就不能隐含“刚性兑付”,不按负债模式运营的资管机构施行“刚性兑付”,易产生由“挤兑”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来源:界面新闻


11月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洪磊在第三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上表示,金融产品属性不明、风险不清是当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之一。资管产品就不能隐含“刚性兑付”,不按负债模式运营的资管机构施行“刚性兑付”,易产生由“挤兑”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洪磊首先指出,金融的本源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宗旨,也是实现金融安全的根本举措。换言之,金融应当致力于探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资源配置机制,而不是借助资源垄断或信息不对称反客为主,对实体经济“鲸吞蚕食”。


目前面向大众的金融产品主要有三大类别,一是储蓄与信贷产品,二是投资管理产品,三是保险产品。


洪磊表示,三类金融产品本质不同,功能各异,理应各司其职。但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金融产品却出现了属性不明、风险不清的情况,恰恰构成了当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之一。


仅从资产管理行业来看,洪磊表示,各类资产管理业务并没有遵循统一的上位法,在监管上既有信托关系主导的突出投资人利益优先原则的监管规则,也有民商关系主导的遵从平等合同主体地位的监管规则,受托财产法律属性不清晰,相关主体受托责任不明确,出现大量信贷业务与投资业务混同、违背委托人根本利益的现象。


而上述现象则直接导致了“刚性兑付”、“资金池”、“明股实债”、“明基实贷”等违背资产管理本质的产品大量存在。


洪磊直言,资产管理产品不能隐含“刚性兑付”,因为资产管理机构不受资本充足率约束,就不能按负债模式运营,否则就切断了投资风险的社会化分散功能,使“挤兑”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在资产管理领域成为可能。


“服务实体经济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即使资金最终流到了实体经济,还要看是否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和过多的风险。防范系统性风险也不是一个筐,即使装满了制度规则,如果与业务本质发生错配,只会窒息真正的创新而让真正的风险坐大。”对此,洪磊表示,回归本源、恪守本质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首要条件。


而基金的本质则是受托理财,必须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做到“组合投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和“收益共享、风险自担”。


“将信托关系弱化为合同关系,将组合投资简化为单一投资,让保底保收益取代风险自担,短期看是尊重了市场意思自治,繁荣了市场,长期上则必定模糊行业本质,侵蚀行业发展根基,也无法正确识别和防范行业风险。”洪磊称。


在当日的讲话中,洪磊还首次披露了基金业协会服务实体经济主动“降杠杆”的相关数据。


据统计,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30.19万亿元,在过去两个季度连续下降,累计降幅10.6%;其中“通道”业务累计降幅达11.4%。


在私募基金方面,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协会已备案私募基金5.66万只,管理资产规模9.78万亿元。其中,境内直接投资规模达5.86万亿元,占比57.6%。


剔除二级市场投资后,境内直接投资项目账面价值合计4.89万亿元。其中,扩张期投资占比47.80%,起步期投资占比31.33%,种子期投资10.3%,对未上市未挂牌企业的股权投资项目数量占比89.8%,项目账面价值占比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