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康爱公社点赞!帮424名患者筹款5200万!

“陆女士,确诊为乳腺癌,申请得到康爱公社互助金303500 元…”这是3月份获得康爱公社互助的一位会员。事实上,像陆女士这样因患大病而获...

“陆女士,确诊为乳腺癌,申请得到康爱公社互助金303500 元…”这是3月份获得康爱公社互助的一位会员。事实上,像陆女士这样因患大病而获得康爱公社互助金的人已达到 424人,互助金总额超过5200 万元。

5200万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康爱公社对于大病保障模式创新和实践所释放的巨大潜能。

质朴初心

“帮助人们解决大病医疗费的问题”

“让人们加入一个组织,当成员生病了分摊医疗费”,这便是张马丁头脑中关于网络互助最初的想法。

张马丁的想法源于“互帮互助”,也就是在这个组织中,帮助别人才能获得自己大病时被别人帮助的权利,一旦退出就自动放弃被别人帮助的权利。

后来,张马丁将这一想法具体化、规则化,并推动康爱公社的落地,便有了现在网络大病互助,所有健康的人自愿且免费加入一个组织,当组织中有人不幸罹患大病时,其他成员为他均摊医疗费,规定每个会员在单个案例中分摊金额上限(一般3元),筹集最高不超过30万。这一基本原理也一直沿用至今,并被其它网络互助平台借鉴。

张马丁认为,康爱公社以零门槛且低成本的方式,网聚大规模人群,通过互联网小额互助的形式,让参与的人通过平时小额资助公社会员,以获得自己若不幸重病也能获得其他社员最高30万元保障的权利,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默默耕耘

苦行僧似坚持下的“拨云见日”

康爱公社的早期发展并不顺利,很少人会相信这个听起来还很“乌托邦”的模式。“第一年总共会员人数发展不到100人。”张马丁坦言,这个事并不容易。

一个人苦行僧似的坚持,力量是有限的,但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张马丁的坚持也为后来的网络互助兴起做了积极的探索。

2012年,康爱公社陆续得到了主流权威媒体的认可和报道,《光明日报》发表评论说:社会保障需要更多的康爱公社(原名“抗癌公社”),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创新公益!

2013年10月,康爱公社完成了第一个互助案例,为一个不幸罹患腺癌的27岁会员筹集善款。

随着康爱公社模式的不断宣传和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和加入康爱公社,并且老会员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带来新的会员,至2015年底,会员人数已经突破20万人,

张马丁做的康爱公社,有着浓浓的公益味儿。即使团队成员一直拿着极低的工资,有限的自筹资金还是很快就捉襟见肘,后续运营资金怎么办?康爱公社的创新模式和张马丁的坚持打动了壹基金,壹基金先后两次给予康爱公社资金支持,这两笔资金帮康爱公社度过了彼时难关。

价值彰显

成为大病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近年来重疾发病率逐年上升,诊疗费用居高不下,癌症及大病平均花费30万至50万。一个人患病,不仅他自己丧失劳动能力,没有办法使家庭增加收入,这一家的人财物都要围绕他治病,在我们身边,因为患上重大疾病花费高额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崩溃”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在抵御大病风险方面,以康爱公社为首创的网络大病互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据“今日互助”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网络互助行业已帮助2697人筹集3.59亿元互助金。其中,康爱公社帮助424人筹集互助金超过5200万元。这一数据足以说明,网络互助模式已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已然成为大病保障的重要补充手段。

笼统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被救助的案例。

刘晓峰是160万康爱公社会员中的一员。他于2017年3月患病,后经多个医.院被确诊为横结肠癌。不幸中的万幸是,早在2016年,他就被亲友代管加入了康爱公社,在经过报案、递交材料及第三方核查之后,于2017年8月通过了审核,康爱公社在9月初发起筹款,并将所筹集的30万元互助金全部划拨到他账户。

康爱公社会员探视患病会员

四川的李女士,2016年06月22日加入康爱公社,2017年11月24日在确诊为乳腺癌,于今年02月28日收到康爱公社154000元互助金。

25岁的罗先生,2016年7月29日加入康爱公社,2017年12月18日确诊为鼻咽癌,于今年02月28日收到康爱公社303500元互助金。

...

康爱公社通过这一个个互助案例向社会证明,因为有了康爱公社这样的大病互助平台,让这424个会员在不幸患病之时,可以安心的接受治疗,不至于遭受病痛和家庭经济的双重打击。

仅凭这笔“民生账”,就值得我们为康爱公社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