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和券商资管的转型,是谁改变了谁?

虽然银行和券商资管在业务中的地位不同,但那只是分工的区别,好的合作关系一定意味着是相互的充分的融合和相互的学习。

 作者:华创债券团队QQ总  来源:屈庆债券论坛


前几期扯淡聊到了银行和券商资管的转型,其实这几年银行和券商的融合和合作应该是非常多了,这其中,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谁改变了谁?


第一,从甲乙方的角度看,自然是银行改变了券商资管。毫无疑问,在现在的市场中,银行绝对是券商资管的甲方,因为银行对券商的改变是彻头彻尾的,表现在:


1)券商资管的所有业务都围绕银行开展,从通道业务到主动管理,都是如此。可以这样说,在目前这个阶段券商资管的饭碗是银行赏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券商只被动接受银行业务的要求,券商也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监管合规的情况下满足银行的需求。恰恰是券商资管处于乙方地位,而且券商资管竞争也很激烈,所以更应该练好内功,才能获得银行的青睐。


2)研究也更向银行倾斜,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过去的2年,我们研究团队的服务重心明显的向银行倾斜。我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服务银行。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转变还是有意义的。对银行多服务能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想法,监管的变化等等影响债券市场的核心因素。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债券研究团队应该是这个市场上最懂银行的团队,我们也是最早提出监管,委外是影响债券市场的核心因素的团队。虽然去基金和保险的时间少了,但是通过对银行的服务,把了解的信息反馈给市场,对基金和保险的帮助反而更大,因为他们平时并不接触这些信息和变化。例如,金融工作会议开完后,很多研究说监管要放松了,但是我们和银行沟通下来发现,监管没有放松甚至更为收紧了。


服务银行也使得我们的研究更接地气。去年开始,我们跑了不少三四线的银行,也深刻的领悟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对房地产的需求的上升,这也是我们去年四季度推荐三四线房地产的主要原因。


当然,既然我们的研究要向银行倾斜,就应该做银行需要的研究,这和对基金保险的研究服务还是有差别的。对银行的研究,要更多侧重基础研究,金融产品的研究和产品流程,监管规则等方面。很多银行刚刚组建债券团队,对宏观债券研究体系,信用债研究体系的需求比较多,因此我们今年也组织了多场走进农商行的系列培训,针对的就是这些基础性的体系的培训。此外,银行也希望参与更多的金融市场,那么除了债券之外的其他的市场,也希望了解股票市场,量化投资等等。


3)银行改变了券商的风格。过去的券商资管总有点装b的感觉,可能骨子里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觉得工作的技术含量高。这几年和银行业务合作多了之后,银行朴实的作风也可能感染到了券商资管,券商资管可能也意识到工作没那么高端。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券商资管脱掉了西装领带,和银行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双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第二,虽然券商资管是乙方,但是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银行。一个好的合作关系,一定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实际上,在这几年泛资管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券商资管还是影响和改变了银行不少地方:


1)券商的专业和丰富的投资工具让银行更加专业,也能参与更多的市场。券商资管的体系还是可以的,脑袋也很灵活,在这几年充分的运用了监管制度上的缺失和漏洞,及时的做大了通道业务。当然,即使是未来监管协调后,监管套利可能减少了,但是券商资管依然还是可以通过其专业的能力做主动管理,这和监管的方向并不冲突。因此,这几年券商的专业也对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券商产品投资范围更广,也能帮助银行涉足更多的金融市场的子领域,并为以后的混业做好准备。当然,券商研究对银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一点不在多说。此外,券商作为专业化的机构,人员素质上也较高,也对银行有帮助。


综合而言,这些方面恰恰说明银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券商资管。所以,不管以后监管如何发展,泛资管里面的机构并不会分隔,券商和银行更应该融合。


2)券商资管灵活的机制让银行更加灵活。客观的说,虽然券商资管是服务银行的,但是券商资管的机制要远远好于银行,一来二去的业务合作中,也多少推动了银行机制的改善,毕竟这是一个人员可以充分流动的市场,我们看到了很多银行的人跳槽到了券商,也看到券商的人跳槽去了银行。其实,如果有好的机制,券商的人去银行的平台,同样可以干出一点事情。


总之,虽然银行和券商资管在业务中的地位不同,但那只是分工的区别,好的合作关系一定意味着是相互的充分的融合和相互的学习。展望未来,监管标准的统一并不会阻挡银行和券商资管更充分的合作。相反,在统一的维度上,通过彼此对市场趋势的理解,对业务发展的理解,反而会建立起更为深远的合作关系。我们也期待和更多的银行加强合作和交流。期待我们走进银行的活动会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