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管九人谈: 14.5万亿险资运用“虚”“实”论

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14.5万亿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致鸿


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保险资金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成为行业热议话题。


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14.5万亿元。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先后对太保资产副总理程劲松、新华资产副总经理张弛、国寿资产创新业务总监刘凡、国寿养老投资总监邵佳民、平安养老险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王承炜、平安健康险首席财务官兼董事会秘书尹正文、合众资产副总经理时宝东、中意资产副总经理贡磊、民生通惠项目投资部总经理张思贤等保险资管人士进行了采访,寻求上述问题的实践经验。


从保险资金属性看,其与实体经济需求高度契合。不过,保险资金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与地方项目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没有“金融许可证”等。


此外,金融“去杠杠”对保险资金投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加强对某一领域的深入钻研,才能及时抓住机会。如保险资金参与债转股主要以央企或者国企主动“降杠杆”、引入战略投资人等契机为主;不良资产处置主要是与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以及发行债权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投资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产品等。


“向实”过程有喜有忧


对于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太保资产副总经理程劲松表示,目前,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主要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资产支持计划等直接融资方式。在三类产品中,债权投资计划交易结构最为成熟,最能满足实体经济对保险资金量大、期长的需求,但是债权投资计划对投资项目和信用增级要求较高,能够投放的项目受到一定限制。


股权投资计划可以提供股本金的投资,有利于企业降低负债比例,优化股比,但是股权投资计划对当期收益以及退出安排要求较高,合作对象也受到一定限制。


资产支持计划的优势是可以盘活企业存量优质资产,提高企业资产利用效率,但是保险资金作为私募性质的ABS,成本相较公开市场高,与公开发行ABS产品比,对企业吸引力较小。


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保险资金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方式,直接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养老社区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计金额超过4万亿元。


不过,保险资金参与实体经济尚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平安健康险首席财务官兼董事会秘书尹正文认为,保险资金参与实体经济尤其是参与基础设施投融资,有助于保险资金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但是在“向实”中,存在保险资金与地方项目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等困难。


合众资产副总经理时宝东指出,保险资管公司发行债权投资计划,本质上是类贷款业务,为保证资金安全,通常希望办理土地、房产、在建工程抵押,但是由于保险资管公司没有“金融许可证”(银监会下发),金融机构地位得不到认可,导致有时无法办理抵押手续。


因此,时宝东续称,保险资管公司只好为那些能够提供强有力担保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而那些自身信用良好,能够提供足值抵押的项目,由于不能办理抵押手续,又找不到更高信用等级的企业担保,阻碍了保险资金的进入,减少了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规模。


此前,保监会连续下发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投资重大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多个鼓励、支持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文件,努力为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创造条件。


选择项目的“技术活”


谈及具体话题,前期火热的PPP项目备受关注。民生通惠项目投资部总经理张思贤强调,选择PPP项目需要慎重,现在一些PPP项目不能覆盖本金和利息,这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是不小的挑战。退一步讲,如果不能覆盖利息或许还能容忍,但是如果不能覆盖本金则无法接受,加之一些PPP项目既无隐形也无显性的增信,这等于完全暴露风险。


应该如何选择PPP项目?中意资产副总经理贡磊认为,保险资金作为PPP项目的财务投资人,属于合作角色,因此更多的是判断谁是运营方,谁是建设方,他们的能力高不高,是不是能够带来稳定的收益,现金流是最为看重的因素。


平安养老险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王承炜表示,更加青睐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参与PPP项目投资,联合大型央企工程主体与产业方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竞标、投资、运维管理并最终退出,对于投入项目公司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基金或者直投的方式设定。在行业上,比较看好市政基础设施、轨交、公用事业(水务)等领域的投资。


除此之外,国企混改、债转股、不良资产也是关注的重点。在国企混改项目上,国寿资产创新业务总监刘凡表示,目前,国务院推动的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力度是超预期的,对于能够实现公司市场化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国企混改,我们是充满预期并愿意积极参与的,无论是中央国企还是地方国企。


的确,在中国联通混改项目中便有中国人寿的身影。这一项目采用定向增发新股、老股转让以及授予员工限制性股票三种方式对股权结构进行调整,交易规模约779亿元。其中,中国人寿作为单一出资额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以217亿元认购中国联通超10%的股权。


在债转股上,张思贤表示,目前,保险资金参与的债转股业务的主要以央企或者大型国企主动“降杠杆”、引入战略投资人等契机为主。保险资金参与债转股需要银行的增信,以及额外的协议或者措施支持。


在不良资产上,贡磊表示,不良资产的背后多少都有一些抵押资产,并且抵押率较高。这意味着投资不良资产可能比直接投资新增资产有更好的投资机会,更为安全。不过,这需要团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能够穿透底层资产,知道问题在哪里,能够把握、解决,才能真正成为较好的投资机会,不能激进的进入某个领域。


张思贤则更为谨慎。他认为,不良资产处理非常复杂,尤其涉及到民营企业,这对公司的不良资产调查和评估、不良资产运营和处置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保险资金投资风格审慎而稳健,可以先选择和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合作。


深入挖掘投资机会


对于整体的投资机会,时宝东坦言,金融“去杠杆”提醒保险资金必须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在现有的投资环境中,只有对某一领域有着较为深入的钻研,才能抓住机会,不像以前只要跟对方向,就能获得收益。


国寿养老投资总监邵佳民表示,应该在现有投资领域精耕细作、深入挖掘。其中,固定收益投资是基础,配置比例高,规模相对大,为长期投资回报奠定安全垫;权益投资是关键少数,虽然权益类仓位占比不高,但对投资收益的快速攀升较为重要;另类投资是“后起之秀”,与保险资金长期性、稳定性的内在要求较为契合,在配置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股票市场上,王承炜认为,今年的宏观经济韧性较强,企业盈利修复,叠加流动性稳定,政策鼓励脱虚入实,多重因素对股票市场形成支撑。尤其是在供给逐步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情况下,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突显,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在投资未上市股权上,刘凡表示,主要关注基础设施与不动产、能源环保、医疗健康、先进装备制造、消费升级以及信息传媒六个方面,因为其既涵盖了传统经济也包含了“新经济”的转型方向。


刘凡续称,在上述六大行业中,优选公司治理情况良好,处于行业龙头地位或有独到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其技术壁垒较高,市场前景明朗,财务状况稳健,具有持续分红能力和分红意向,愿意引入保险资金作为战略投资人共同发展。此外,这类企业应与中国人寿集团战略相符,具有较为明显的协同或互补效应。在退出方式上可以选择IPO、并购等多种市场化手段进行安排。


当然,风险必须牢牢防控。新华资产副总经理张弛强调,保险资金应该坚守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的理念,做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者和引领者,作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并且严防严惩违规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保证保险资金合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