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会诊如何才能“飞得更高”?

今年,人工智能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获得市场高度关注,医疗领域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场景。从近两年的“...

         今年,人工智能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获得市场高度关注,医疗领域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场景。从近两年的“互联网+”到今年的人工智能都为医疗领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作为医疗领域旗舰板块的远程会诊似乎等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事实上,整体来看国内的远程会诊市场,仍处于传统的远程会诊,消费者对于远程会诊的认识仍处于初级,医疗机构与医生对远程会诊的使用还稍微保守,远程会诊的形式过于单一,政策法规保障不健全。从庞大的人口需求到数字化技术的支撑,远程会诊的确是有所作为,而要真正让远程会诊“飞得更高”必须解决三大障碍。

        认知障碍,一直以来远程会诊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可是远程会诊没有统一的定义,造成不同群体的认知偏差,阻碍了远程会诊的普及。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曾表示: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他这一说法被网民解读为国家禁止远程会诊,显然这是误解。卫计委的意思,禁止的是医生(医疗机构)直接对患者的远程会诊,即医生对病人或患者,但并非绝对禁止,只是禁止看病开药方,而不禁止医生对患者进行健康方面的咨询。

       虽然远程会诊在国内已有20多年的历史,然而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看病难的问题,这和远程会诊解决医疗资源失衡、节约看病时间、成本的理念是矛盾的。远程会诊到底在我们看病中起到多大的作用是要打一个大问号。这需要病人与医生作自我反思,病人是否了解远程会诊,是否愿意尝试新技术?同样医生是否以开放的眼光,了解学习远程会诊,提高远程会诊的使用率?从国家、医院到个人三方共同达成对远程会诊的认识,远程会诊的普及才有可能。

       技术障碍,虽然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智能移动设备普及,但是与远程会诊对接还面临着不小的考验。在远程会诊中,图文传送的环节很关键,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面临图像模糊、颜色不清,与真实数据有不小的差距,显然没有亲自看片得到诊断的准确。这属于通讯技术上障碍,另一个技术障碍是信息共享。个人病历的信息往往存在医院内部,很难与其他医院共享,无法让病人了解自己的全部病史,医院也获不到医生完整的病历,这样就不利于远程会诊的应用。

       从美国经验来看,在远程会诊上的专业化、医疗政策支持很好解决了这两大技术障碍。来自美国的美国麻省医疗国际,深刻认识到远程会诊在中国面临的技术障碍,于是结合美国经验融合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制定一整套的远程会诊方案,只需要客户提供国内相应的病历资料,美国专科医生将进行缜密的分析与诊断提供诊疗方案和治疗建议,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国际化的医疗服务。

       产业链障碍,远程会诊涉及到不仅仅是医疗机构与个人,还包括医疗产业链上多个环节,从医保、医院、病人、药店、药厂等。从上面的两大障碍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产业链上一些问题,比如医生、医院的态度。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既要着重于微观上,更要着重于宏观上,重新梳理产业链,把脉远程会诊下的产业链挑战。麻省医疗国际CEO吴功雄先生认为,麻省医疗国际肩负的使命,就是整合全球医疗资源,打通国内外医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我们的中国患者提前享受到世界领先的医疗服务。

       破解远程会诊产业链上的障碍,有一个突破点值得业内人士重视:PBM(药品福利管理),其特色对整个医疗服务流程进行管理和引导,实现医疗费用节约,还保证了治疗效果。PBM给予中国远程会诊启示: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利益相关共同体为出发点建立新的管控机制。

       我们有理由相信,远程会诊进入到由“小步慢走”进入到“小步快跑”的节奏,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前路变的更加宽阔、明朗化。我们希望,远程会诊的从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功课,紧跟潮流,从理念认识到技术突破完成一次更新换代,从而为病人创造高质量的远程会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