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专家曹国岭解读---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曹国岭,中安联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教授,北邮在线互联网金融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北邮在线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曾先后...

作者简介:曹国岭,中安联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教授,北邮在线互联网金融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北邮在线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曾先后就职于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主要负责风险管理与控制。曹国岭教授主编参与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概述》、《互联网金融IT技术》、《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实务》被国家工信部指定为相关教材。

\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非信贷资产日益成为商业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抵债资产、应收欠息、挂账等高风险资产,同业拆借、衍生品交易、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等资金业务,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经营性资产,以及近年来创新出现的银行自营资金直投非标准债权、买入返售资产、资产证券化产品等。但长期以来的监管空白,使非信贷资产某种程度上成为问题丛生、风险极高的金融黑洞。

  因此,银行业应以非信贷资产的资产价值的安全程度为核心,参照贷款质量的风险分类标准对其风险进行识别、衡量、监测和管理。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信息披露、进行风险分类及加大风险性非信贷资产的清理力度等举措,推动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

  非信贷资产作为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规范,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银行资产的多元化发展。曹国岭教授试图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有限的实践,对改进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一、非信贷资产的构成分析

  一般来讲,商业银行的资产可以分为四大类,其中包括现金类资产、权益类资产、贷款类资产以及其他类资产。银行非信贷资产相对于银行信贷资产而言,在商业银行的上述四类资产中,除了贷款类资产之外,其余所有的资产都可以称之为非信贷资产。

  现金类资产包含了以下几项内容:银行存款、现金、存放同业款项、存放中央银行和联行款项、拆放同业以及应收账款(应收利息)等。这些现金类资产一般占的比重较大,一般都是用于商业银行的缴存、支付清算以及应收等日常业务,此类资产收益相对不高、风险较低。

  权益类资产主要包括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等。这些资产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常常收到严格的范围及比例限制,主要的用途是购买金融债券、国债等。这类资产的风险跟收益与市场的供需关系密切相关联。

  其他的资产则主要指的是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及递延资产等。这些资产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购买的财产 及支出的费用,通常会采用折旧或者是摊销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非信贷资产是对信贷资产的配套和支撑,现金类资产可以用于维持资金平衡,支付清算。权益类资产则是确保银行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其他类资产则用于维持银行的日常运转,因此一般情况下银行的非信贷资产规模大小取决于银行信贷资产的规模及银行资本金的大小。

  二、非信贷资产的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资产质量的考核局限于信贷类资产指标体系,造成了部分银行的信贷不良资产非信贷化,掩盖了银行真实资产质量状况。如多年积累的一些坏账和呆账以及待处理损失都放在非信贷资产损失内,使非信贷资产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收纳袋。

  除此外,目前对于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着机制不健全、权责制度模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都会影响银行资产构成质量等方面。

  由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形成成因复杂、种类繁多、风险巨大,完善非信贷资产的监管措施已经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以保证风险可控。如必须采取建立资金认可制度,对非信贷资产的权益进行确认,增加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建立全口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体系等措施。

  目前,针对非信贷资产的监管规定散见于不同监管部门不同时期的多个文件,人民银行先后发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其中试行对非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分类,按有关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关损失准备的具体规定则由财政部金融司发布,要求金融企业对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债权和股权资产都应提取呆账准备,其中对同业拆借、存放同业、应收款项等非信贷资产,可参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进行风险分类,然后根据分类结果,参照贷款专项准备计提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近十年来,监管机构基本沿用了上述思路,维持在原则性规定层面,未发布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标准或拨备计提要求,亦未更新细化。各家银行对非信贷资产的管理水平总体上也是相当初步,主要表现在管理职责分散、业务情况不明、风险分类零碎、拨备计提粗放、信息系统落后等方面。

  三、非信贷资产的主要问题

  目前,非信贷资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其一,内控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其二,管理环节的疏漏,其三,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从内控制度上来看,首先是制度建设情况,有关的规定比较零散和落后,重信贷轻非信贷情况普遍,绝大多数银行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则。其次,非信贷资产管理分散部门多,没有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方式。最后,就是档案资料的问题,非信贷资产的档案资料管理不完善,给清收保全工作增加了难度。

  从管理环节上看,一方面对抵债资产疏于管理,另一方面是对固定资产清理风险预期过低,造成固定资产风险损失增加。

  从历史遗留问题来看,首先是委托资产挂账时间长。其次是历年应收未收利息亏损挂账不能及时处理,对于大部分以前年度形成的逾期应收利息,银行采取了很多清收措施,但由于经济环境等影响,致使贷款欠息无法收回。最后是以前年度形成的案件损失垫款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历史背景复杂,牵扯精力多,处理难度大,加上人员的不断变迁,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将被无限期的拖延下去。

  四、非信贷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业务转型和产品创新。银行为了摆脱过于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满足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应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并提升资金回报,纷纷将同业业务、资管理财、投资银行、银行自营资金投资非标准债权等非信贷业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非信贷资产占比不断提高,非信贷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一方面,非信贷资产种类繁多且创新不断,对风险管理提出新的挑战。非信贷资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涉及多个业务部门,分布在众多会计科目中,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等创新业务,由于期限错配、业务链条拉长、监管规则滞后,风险暴露及其管理难度极大,这对原本薄弱的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资金业务相关非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日益凸显。近年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资金业务风险极小”的传统认识事实上被打破,非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我国银行间市场出现的“钱荒”,也警示同业业务有可能因为流动性危机而出现违约风险;未来随着债券市场上发债主体和债券种类的增加,银行持有的各类信用债券也很可能因为发行人破产、交易对手违约等发生损失。

  五、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建议

  第一,不断完善非信贷资产管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应会同其他部门做好非信贷资产风险变化情况的分析与控制工作。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目前的综合改制之机,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规律,切实建立起科学决策、权限明晰、制衡有力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

  第二,建立完善银行非信贷资产准备金的提取制度,实现全口径资产管理。银行应建立全口径的影子考核准备金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准备金的计提力度和规模,提高准备金的覆盖面,实现全口径管理。建立和完善银行影子考核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推动银行全口径资产拨付制度的落实,有助于银行管理层把握和落实银行的的资产数量及质量状况,以此推动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促进银行股份制改造,为银行监管提供数据支持。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锁定银行的非信贷不良资产、及时监控和关注其增量情况,强化银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及危机意识,促进银行非信贷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第三,进一步完善银行非信贷资产负债比例的评价指标,促进科学化评估能力建设。可以将银行非信贷资产作为银行信贷管理的重要支撑,实现其与银行所有者权益、银行负债之间的关联匹配,以此来强化银行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确保银行资产安全、促进银行资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合理匹配。

  第四,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建立信息披露体系。为了进一步掌握和管控银行的非信贷资产,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及时性,需要商业银行对相关可认可资产及银行非可认可资产进行分类,及时披露每一项非信贷资产的产权变动情况、权属情况及损失情况等,通过完善并做实、做细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和损失评估工作,积累对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判断和评估经验。

  第五,严格相关财务制度,强化审计力度。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非信贷财务活动进行审计,按照财务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银行非信贷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实际管理中要注意到非信贷资产金额大、涉及科目多的情况,重点审计其非信贷资产在管理中是否存在会计科目混乱、有意隐瞒资产性质、虚增利息支出、截留利润以及截留利息收入等违反会计规章制度的行为。

  第六,加大非盈利资产的清理力度。由于历史和政策性原因,商业银行形成了大量的无效资金占用,这些历史包袱大部分已经形成损失。对此,商业银行应利用政策上的有利条件,该加快消化处置的进度,提高历史包袱的自我消化处置能力。